在伊犁河谷的怀抱中,一座老城正悄然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故事。这里是新疆伊犁,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,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历经七十载风雨兼程,这片土地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文化根脉,又以创新姿态将非遗融入文旅发展,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。
行走在伊犁老城的街巷间,耳边传来维吾尔族民歌的悠扬旋律,空气中飘散着烤包子和手抓饭的香气。这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片段,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见证。锡伯族刺绣的精致花纹、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的巧思、维吾尔族木雕艺术的繁复精美……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。
近年来,当地政府与社区携手,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结合。老城区修复了传统建筑,开辟非遗工坊和展示馆,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作过程。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陶器、编织地毯,或是学跳一段民族舞蹈。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文化内涵,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激发了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。
创新是非遗生命力的保障。伊犁老城在守正的同时,大胆探索非遗的现代表达方式。设计团队将民族图案融入时尚服饰和文创产品,音乐人用现代编曲重新演绎古老民歌,餐厅创新推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口味的特色美食。这些尝试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,而是可触摸、可体验、可消费的生活元素。
节庆活动成为展示非遗的重要平台。赛马会、麦西热甫歌舞节、手工技艺大赛等各类活动轮番上演,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。通过直播和短视频,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传播得更远,让更多人感受到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。
教育传承也从娃娃抓起。当地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,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,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认同。社区中心定期举办培训班,为感兴趣的各年龄段居民提供学习机会。
七十年砥砺奋进,伊犁老城的非遗保护之路越走越宽。在这里,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活水,既保持着本真特色,又不断吸收新时代的养分。通过文旅融合,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,更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升华,为这片土地谱写着充满生机的发展华章。